六识王兆乾
柏龙驹 ; 安徽新戏 1998 年 06 期
<正>我和王兆乾相识虽有四十多年,但身处两地,直接接触不多,似在了解与不了解之间。这是一。 我们虽同在文艺界,但所处环境不同。他即使身处逆境仍在学海艺林之中拼搏,而我则经常为行政事务所困扰,对他的研究是处于似懂非懂之间。这是二。 更重要的是,他对弘扬皖江文化所做出的多方面贡献,不仅为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所肯定,博得了群众的赞扬,而且其成果已载入历史文献。要说也只是重复而已。这是三。 思之再三,还是按照文艺创作规律办事,就我了解的、熟悉的、感受最深的说几句。题目就叫(六识王兆乾) (一) 初识王兆乾是在五十年代初期。我是通过《柳树井》这出戏才知道安庆有个王兆乾。当时,我在治淮文工团工作。为了向民族民间文艺学习,我团特派李琦带领一个小组由蚌埠到合肥、安庆学习黄梅戏。后又派我到安庆了解该组学习情况,并考察黄梅戏的沿革和发展前景。在安庆有幸观摩了严凤英主演的《柳树井》,我震惊了!原来我省拥有这样的剧种!拥有这样的演员!严凤英在台上倾情哭唱,我们在台下流泪不止,台上台下交融一片。这出戏的震撼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严凤英的演唱艺术。后来才知道这出戏的音乐是在黄梅戏曲调基础上为了适应现代观剧情和人物的需要,经过整理、加工、改编而创作的,而戏的作曲者就是(本文共计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