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有情人的事业
王长安 ; 安徽新戏 1998 年 06 期
<正>凭心而论,当今中国戏剧的整体萧条着实怨不得戏剧自身。应当可以说,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作,它从形式到功能已经完美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而我们对它的审美解读远未穷尽,尚有着相当广大的空白。这或许也是一大批戏剧艺术家无怨无悔地矢身子戏剧的信念所在。这里不仅有理性的自觉,更有魅力的吸附和情结的胶着。君不见,“萧条”、“危机”二十年,中国戏剧不是仍然百劫不灭,生命犹存吗? 有人说,戏剧属传统文化,不能见容于现代社会。对此,我实难苟同。且不说,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延续、递进和发展,既便是外来文化也是在传统文化的比照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的。最有趣的例子就是,本世纪初年外国戏剧进入中国时,一度叫“新剧”,而“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戏剧也被改革者们称作“文明戏”。为了区别两种戏剧的不同,洪深先生比照中国戏剧是“唱戏”的情状,把舶来的外国戏剧名之为“话剧”。从此,两种戏剧并存至今,将近一个世纪。而今天,中国戏剧的整体萧条,也自然包括舶来的“话剧”。这还能说是传统文化不能见容于现代社会吗? 再看看现代文明程度较高,较接近常识意义上的现代社会规范的美国、俄罗斯和西欧发达国家。它们的工业化、城市化、电子化和审美消费的多元化程度均比我们高。但作为(本文共计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