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内心孤岛垄断的存在与虚无——赏析于成大文字中的怀旧哲学
张金芝 ; 辽河 2018 年 10 期
<正>"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意识到那其实没什么意义。"——萨特《存在与虚无》,其实说起来并非完全是萨特的专利,海德格尔在1927年就已发表未完的手稿《存在与时间》。而时间作为一种似有似无的载体,说起来也是一种虚无的存在,还有亚里士多德,早在古代便已对存在的多重意义有过权威且严谨的阐释。有人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借鉴了他的终身朋友兼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宾》里的某些思想。其实我个人认为,谁借鉴了谁(本文共计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