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 [
注册
]
订购热线:400-810-9888
充值中心
|
购买知网卡
|
CNKI首页
首页
搜杂志
搜文章
文学博览
|
诗歌及韵文
|
小说
|
散文及杂著
|
戏剧文学
|
曲艺
|
报告文学
|
民间文学
|
儿童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
|
美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工艺美术
|
表演艺术
|
综合文艺
数据加载中......
从“劳动”到“奋斗”——“励志型”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
黄平 ; 文艺争鸣 2010 年 05 期
<正>一、"励志型"读法:从"劳动"到"奋斗"初冬的风呼呼地刮着,夜色从大地升起,渐次笼罩着茫茫的大平原。望着眼前的一切,我进退两难,欲哭无泪,心情降到了冰点。就在这困难的时刻,我蓦然想起了路遥,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在街头秋风秋雨中茫然无路却咬牙坚挺的孙少平。(1)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它常常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巨大的精神力(本文共计 8 页)
查看全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
文艺争鸣
·
2010年05期
在线阅读
本期目录
·
想起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短语和诗句
·
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
·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
·
说不清的“现实”
·
作为新现实的互联网
·
在“无边的现实”中发现“沉重的时刻”——赋得“现实与文艺”
·
“现实”如何重归当代戏剧
·
“西论中化”:文论建构的主体性
·
论后结构主义批评对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影响
·
主持人的话
·
从“劳动”到“奋斗”——“励志型”读法、改革文学与《平凡的世界》
·
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分层化”问题
·
80年代的文学批评——以《文学评论》为中心
·
方法、视野与可能性——“1980:场域和历史关联”学术研讨会综述
·
湖畔诗社研究若干问题考辨
·
国民性研究的理论反思——兼论话语研究的意义
·
20世纪中国文学国民性改造问题再审思
·
中国现代文论中的若隐传统——以“感兴”论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