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亦师道——读梁文博的画
朱铭 ; 书画艺术 2005 年 06 期
<正>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明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王阳明的“心学”问世,在士大夫层流传甚广。 其影响所及,尤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许多文人画家在创作思想上出现了对传统儒学和古代绘画品评标准的叛逆和扬弃, 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观点,其中心要旨是强调从主观精神世界出发,把作者自身的心境、心态当作创作的唯一出发点,而外 部世界的物象,则只有经过“心”的加工,化为人的主观精神的一部分,才能对创作有所作用。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思 想,使得北齐以来一直被推崇为绘画评品标准的《六法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谢赫《六法论》所主张的着眼于尊重客观 规律、表现客观形象的“传移摹写”,“应物象形”,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把提倡画家主观精神境界的“气韵生动”一节,大 大加以发展,出现了许多强调个性特点、以表现自我心理感受为核心的“大写意”画家。例如徐渭,他对自已的作画要求是 “贵本色”,就是要按照自已内心的本来意识去作画。徐渭的诗、书、画都狂放不羁,“不求形似,但抒胸中逸气耳”。袁枚更 大胆地提出“师心不师道”的口号,认为只有扬弃理性的客观规律和种种羁绊,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才能大胆放手地投 入到真正的创作冲动中去,放笔直干,一鸣惊人。(本文共计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