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的《国风》“民歌说”与“非民歌说”之争
檀作文 ; 中国韵文学刊 2006 年 01 期
源出于“风诗里巷歌谣说”的“《国风》民歌说”,在20世纪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民国时期,是由于当时的主流学者胡适等人的大力倡导;1949年之后,则得益于渗透于各人文社会学科的阶级分析方法论的风行。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风》非民歌说”渐占上风,该派学人更为注重《诗经》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多从文本自身所涉及的称谓、器物,以及作品所体现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入手,来考订《国风》作者的身份。伴随“《国风》民歌说”主导地位的破除,《雅》《颂》诗的文化价值也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本文共计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