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YY198904017CJFV7911自己评论自己——和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的谈话A.卡加里茨卡娅李应华在莫斯科留学的日子里,我听过许多音乐会。而在苏联当代作曲家的音乐会中,印象最深的是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作品的演出。对于中国音乐工作者来说,施尼特凯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他之所以引起我的强烈兴趣,与其说是他那种风格交融的音乐本身,不如说是音乐会上听众如醉如痴令人难忘的情状。凡有他作品的音乐会,无论是大型交响乐或小型室内乐,无论在莫斯科柴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礼堂,还是在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的音乐厅,总是挤得满满当当,增加座位还不够,侧厅、顶楼站满了人。音乐进行中的肃穆,演奏结束后的狂呼,都是我从没见过的,在苏联的专业音乐会中,这种盛况可以说别无他例。我想起刚到苏联时,每逢问及当代音乐创作状况时,音乐界各方面人士的回答几乎都涉及这位作曲家,而且使用最高级的词汇来表示对他的敬重,同时话语间又常露出某种神秘意味。我开始好奇地搜寻他作品的唱片、乐谱及评介著作。遗憾的是,跑遍莫斯科、列宁格勒和第比利斯的多家音乐书店都没找到。后来我逐渐了解到,这位在音乐界及广大爱好者中受到崇敬并已在西方享有盛名的作曲家,苏联官方似乎并不喜欢他。许多艺术家得到过的各种名誉头衔和名目繁多的奖金,从未光顾到他的头上。近年来虽然已开始转变,但承认他的程度还很不明朗。这是因为他过去的创作有着西方先锋派追随者的意味?还是因为他本人有犹太—德国血统?是他的创作中传达出某种苏联人内心隐秘的情感信息?或是因为他独来独往清高孤傲的言行?这些问题,在1986——1987年的苏联依旧是敏感的。苏联的音乐界也和其他各界一样,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揭开在社会表层下面曾经掩盖过的矛盾,重新认识在历史的某些阶段曾经人为地突出或淡化过的事物,是理解今日苏联的重要渠道。我隐约感到,广大听众对施尼特凯的巨大热情,不排除有种好奇或对过去年代的某种逆反心理,但有关他作品的评价及对其美学倾向的争论,涉及到五、六十年代以来变化着的苏联当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面介绍的这篇文章,是苏联改革浪潮中十分活跃的《星火杂志》1988年5月号刊登的一篇记者采访,这是我能找到的唯——篇施尼特凯本人对苏联音乐历史及现状,对他自己和他的创作的阐述。其中,对于目前苏联音乐界及报刊惊呼的“危机”——不可遏制的罗可音乐(即俗称“摇滚乐”)冲击波,他持有更达观的见解,并用亲身感受回顾了五十年代苏联音乐发展中,我们过去很少接触的一些重要变化。人民音乐198904阿尔弗雷德:6669,尼特:6060,作曲家:2208,罗可:1898,当代作曲家:1245,先锋派:1162,音乐历史:1041,室内乐:1019,当代音乐:936,音乐工作者:925,F279CCDF0506RMYYRMYY1989-05-01中文;F086RMYY19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