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杂的传统——在“吃”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站 成都——味道浓烈的川菜之乡
约翰·克里奇;刘耀春 ; 四川烹饪 2005 年 10 期
今年初,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亚洲华尔街日报》(TheAsianWallStreetJournal)启动了一项深入了解世界饮食文化的采访报道计划——“吃的文化:发现最佳饮食目的地”。该计划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出24个饮食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其中中国大陆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4座城市入选,而成都则是这次“吃”系列采访计划的最后一站。受报社指派,约翰·克里奇先生(Mr.JohnKrich)专程到成都来采访。我作为他的翻译,于4月13日至22日陪同走访了成都的数十家餐馆。他采访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档餐馆,但也采访了个别不太有名的小餐馆(例如“朋辈餐”)。10天的采访让克里奇先生对四川饮食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的两篇采访报道也先后刊登在5月13日和5月15日的《亚洲华尔街日报》上。从这两篇报道看,克里奇对“川菜”的态度褒奖多于针砭。由于寻访的时间有限,故他对成都饮食状况的了解当然不能与英国人扶霞那样的“川菜通”相提并论。又因为他不是川菜研究方面的专家,而是以一个外国观察家的身份在审视成都的饮食,所以,他的评论只能是一孔之见,甚至还可能失之偏颇(我希望被他评论到的餐馆都能够坦然对待他的某些看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真诚、坦率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有翻译并推荐这两篇文章给读者看的必要。我翻译这两篇文章,首先是应了《四川烹饪》主编王旭东先生的要求。我感觉,他从来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扩大川菜国际声誉的机会。另外,也是为了向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表示一点歉意。如果从我上大学算起,我在成都已经生活了将近15年,现在我连家都安在了成都。不过说来惭愧,我对成都的了解几乎与那些初到成都的外地游客没什么区别。比如,我至今出门仍需要带上地图,仍需要问路。平常,我的生活圈子基本上局限于工作的四川大学;而我在成都的朋友,也多局限于校园内。不过,这次全程陪同采访却让我有机会走出来,真真切切地感受一番自己长期生活的这座城市。坦白地讲,成都发达的饮食业一直都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即使用到“震撼”一词来形容这种感受,也丝毫不为过。我本人研究的那个遥远国家(意大利)的遥远历史和文化,似乎缺少饮食文化方面的积淀;更要命的是,由于我从小在北方长大,习惯于北方的饮食,故以前我对四川人引以为自豪的川菜并没有多少依恋,所以我才不敢下笔陈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我这里只是勉为其难地把克里奇先生的两篇报道译出来,也算是对我生活的这个城市一点小小的报答吧!(本文共计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