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注册]
时政杂谈|财经理财|家居装饰|人文精神|人物巡礼|文化交流|服饰美容|我爱我家|家庭收藏|数字生活|文粹欣赏|法制天地
数据加载中......
湖南长沙花鼓戏唱腔对民族唱法的影响初探
朱明珠 ;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2 年 06 期
湖南长沙花鼓戏是湖南民间传统戏曲剧种的一种,它曾被称为“打花鼓”、“花鼓灯”、“竹马灯”等。它起源于山歌、民间歌舞,产生于长沙市区周边的广大农郊地带,流行于旧长沙府属各县和西洞庭湖区乡镇。在基本成型后,因为有益阳、宁乡等不同的种类,所以在民间的时候又被称为益阳花鼓戏、宁乡花鼓戏等剧种名。因为剧目相通,唱腔与伴奏基本相同,又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1947年,长沙花鼓戏在长沙城有了一席之地。经过市场的检验,最终留下的民众、新义花鼓戏剧团即现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前身。1949年开始相互搭班演戏,艺术上相互吸收,20世纪50年代年代以后,被统一称为长沙花鼓戏。(本文共计 5 页)
查看全文
关于我们 CNKI荣誉 版权公告 客服中心 在线咨询 用户交流 用户建议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 2023 中国知网(CNKI)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875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KNet平台基础技术由KBASE 10.0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