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 [
注册
]
订购热线:400-810-9888
充值中心
|
购买知网卡
|
CNKI首页
首页
搜杂志
搜文章
时政杂谈
|
财经理财
|
家居装饰
|
人文精神
|
人物巡礼
|
文化交流
|
服饰美容
|
我爱我家
|
家庭收藏
|
数字生活
|
文粹欣赏
|
法制天地
数据加载中......
警世遗产与“申遗”政治
燕海鸣 ; 文化纵横 2015 年 04 期
在当今的世界政治环境中,"申遗"的意义已不仅在于遗产本身的价值,而更多是一种国家之间文化实力的比拼与政治博弈。二战后,波兰与日本对其"警世遗产"的成功申遗更是加重了这场"申遗战争"的硝烟味。对于中国来说,是否能推动承载着中国人民苦难记忆的"警世遗产"申遗,考验的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建构、传播历史叙事的能力,而如何有效地诉说"文化创伤",不仅有赖于国家强大的文化实力与话语权,也是"承载群体"的共同责任。(本文共计 7 页)
查看全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
文化纵横
·
2015年04期
在线阅读
本期目录
·
重塑中国的内外史观
·
缅甸的政治转型
·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
·
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回首“主人翁”时代:改革前三十年国营企业内部的身份认同、制度约束与劳动效率
·
近代以来中国医生职业与国家关系的演变
·
父母养育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
党章与宪法:多元一体法治共和国的建构
·
重建中国史观
·
从中原到边疆:对典范中国史的反思
·
超越民族主义的国家史观
·
革命史观的合理遗产——围绕中国妇女史研究的讨论
·
近代教科书与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化
·
经济增长与社会分配:印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民主围城:太阳花时代的台湾新政治
·
警世遗产与“申遗”政治
·
《开放时代》2015年第4期目录
·
去孤儿院“观光”:消费弱者的慈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