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 [
注册
]
订购热线:400-810-9888
充值中心
|
购买知网卡
|
CNKI首页
首页
搜杂志
搜文章
时政杂谈
|
财经理财
|
家居装饰
|
人文精神
|
人物巡礼
|
文化交流
|
服饰美容
|
我爱我家
|
家庭收藏
|
数字生活
|
文粹欣赏
|
法制天地
数据加载中......
汶川的孩子
甄宏戈 ; 中国新闻周刊 2008 年 19 期
<正>童年经验是漫长人生永远的基础和走不出去的宿命。而地震孤儿,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受巨大的双重创伤——失去父母和经历惨痛(目睹地震中的大规模死亡)。他们的身心状况,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人生。反过来说,即将进行的社会安置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人性化,也取决于是否适合于他们的身心状况。(本文共计 4 页)
查看全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相关文章推荐
·
空巢拼家新日子
孙春艳
中国新闻周刊 2008/28
·
汶川的孩子
甄宏戈
中国新闻周刊 2008/19
·
“以房养老”的中国式困境
郇丽
中国新闻周刊 2007/40
·
中国有能力搞全民社保吗
傅兴宇;从峰;丁文杰
北京纪事(纪实文摘) 2007/04
·
一起变老的N个故事
王惠兰;周月曦
中国新闻周刊 2007/38
·
10万捐款叩问良知,受助人术后为何携款而去
后国艳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07/11
·
最高检新规倾向弱势群体
杨中旭
中国新闻周刊 2007/31
·
慈善的代价
罗雪挥;吴洋
中国新闻周刊 2007/28
·
中国慈善的《福布斯》问题
赵磊
中国新闻周刊 2007/17
·
中国新闻周刊
·
2008年19期
在线阅读
本期目录
·
为了孩子
·
读者来信
·
“尊贵、舒适”双重呵护——品Previa普瑞维亚
·
名刊要览
·
速读
·
品牌是一种价值 娱乐是一种体验
·
地方税改革方案渐成
·
汶川的孩子
·
“刘汉”的孩子
·
拉路西露,苦难的孩子们
·
孤儿朱凤
·
心理援助专家灾区纪事
·
关于震后心理救助的紧急呼吁
·
国家羽翼下的唐山孤儿
·
地震孤儿领养潮
·
收养的铁律
·
关于孤儿收养问题的建议书
·
如何给受灾者恰当的心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