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注册]
文学博览|诗歌及韵文|小说|散文及杂著|戏剧文学|曲艺|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工艺美术|表演艺术|综合文艺
数据加载中......
写生,直面自然之道—从黄土高坡、岭南丘陵、海南森林的写生体验中谈起
林顺文 ; 书画世界 2014 年 01 期
<正>在当代,无论是油画创作还是中国水墨画创作,看似都难以避免经历写生的阶段。单从图像上看,这是一种模仿的过程。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写生并没有被当做一种创作途径而重视起来。虽有宋朝范镇《纪事》卷四:"又有赵昌者,汉州人,善画花,每晨朝露下时,遶栏槛谛玩,手中调采色写之,自号‘写生赵昌’。"又有明朝《徐氏笔精》:"惟元倪瓒辈始喜写生,脱画家蹊径。"但写生始终没有得到自古文人的重视,在古代的重要绘画理论方面便可以窥见一斑。对中国绘画影响较为深远的谢赫,他在归纳绘画"六法"的时候,也并没有直接提到写生对创作绘画所起的作用,其中较为接近的是"应物象形"和"传移模写"。但这两点只是强调了形体在绘画中的地位以及临摹对绘画的作用,并没有直接提到对景写生这种体悟自然的途径。而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则提到"山水以形媚道",在另一方面,似乎弥补了谢赫理论在水墨画创作的取(本文共计 5 页)
查看全文
关于我们 CNKI荣誉 版权公告 客服中心 在线咨询 用户交流 用户建议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 2023 中国知网(CNKI)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875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KNet平台基础技术由KBASE 10.0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