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注册]
文学博览|诗歌及韵文|小说|散文及杂著|戏剧文学|曲艺|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工艺美术|表演艺术|综合文艺
数据加载中......
影像“形象”在空气中物性的真实存在、绵延与呼吸——塔可夫斯基电影影像在三种境界中的“自由”
张冲;胡天麒 ; 电影评介 2022 年 16 期
<正>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曾就读于音乐学校、美术学校与东方语言学院,1961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他的首部电影《伊万的童年》(1962)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接下来的《安德烈·鲁布廖夫》(1966)、《索拉里斯》(1973)、《镜子》(1975)与《潜行者》(1979)均受到观众与艺术爱好者的推崇;1983年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拍摄的《乡愁》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生平最后一部影片《牺牲》(1986)拍摄于瑞典,获得了夏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塔可夫斯基(以下简称塔氏)受俄、法、德等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以及东方文化影响较深,(本文共计 6 页)
查看全文
本期目录
关于我们 CNKI荣誉 版权公告 客服中心 在线咨询 用户交流 用户建议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 2023 中国知网(CNKI)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875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KNet平台基础技术由KBASE 10.0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