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注册]
文学博览|诗歌及韵文|小说|散文及杂著|戏剧文学|曲艺|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工艺美术|表演艺术|综合文艺
数据加载中......
“工作中”的过渡性遗址景观——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公园设计研究为例
郭亦家;黄艳 ; 设计 2018 年 13 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改造和更新进程的深化,位于城市中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址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城市遗址公园便成为平衡城市化建设与遗址保护间矛盾的有效方式,它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建设;还是城市文化生态链条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历史文明的传承、具有多元的美学价值、教育意义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现有的城市遗址公园多为遗址后景观,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结束,遗址本身作为文物展示开放给市民,成为"露天博物馆"。然而,仅仅将遗址作为"物"呈现给大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这些曾经活跃在"过去"的"物"在今天焕发出生命,"活在今天",并使之与大众之间达成有效的情感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成为当前遗址场所建设的新方向。"工作中"一词是对此类城市遗址状态、属性和本质的概括,分别体现在其过程性、流动性和生命性之中。"工作中"的概念既是对此类遗址的理论概括和探究,也是对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尝试与实践,是一种新的遗址改造和利用模式,也是对传统遗址公园大众审美的一种思考与探索。本文将结合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公园项目这一具体设计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阐述"工作中"的概念,为将来此类城市遗址景观的可持续再利用,提出具有实践和参考价值的指导性建议。(本文共计 6 页)
查看全文
关于我们 CNKI荣誉 版权公告 客服中心 在线咨询 用户交流 用户建议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 2023 中国知网(CNKI)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875号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KNet平台基础技术由KBASE 10.0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