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 [
注册
]
订购热线:400-810-9888
充值中心
|
购买知网卡
|
CNKI首页
首页
搜杂志
搜文章
文学博览
|
诗歌及韵文
|
小说
|
散文及杂著
|
戏剧文学
|
曲艺
|
报告文学
|
民间文学
|
儿童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
|
美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工艺美术
|
表演艺术
|
综合文艺
数据加载中......
辨识连续与当代综合——新媒介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解释主体的两个建构方向
朱兆斌 ; 艺术广角 2021 年 03 期
<正>在数字网络崛起的新媒介时代,在20世纪终结之后的新世纪,持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解释主体值得我们深入考察。学界通常更多地关注大众文化本身,而对其解释主体的研究相对较弱。然而,不仅大众文化具有社会表征与社会形塑的作用,对大众文化的解释以及解释主体也在表征并形塑着社会意识形态。(本文共计 6 页)
查看全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
艺术广角
·
2021年03期
在线阅读
本期目录
·
宋雨桂国画作品
·
主持人语
·
革命半途的自由复义与党性原则——重读《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
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叙事形式”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
·
辨识连续与当代综合——新媒介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解释主体的两个建构方向
·
引用与虚构:作为一种历史反思的档案艺术
·
打捞历史与建构记忆:当纪录片成为档案艺术
·
行在迷途:万玛才旦电影的现代性危机
·
隐匿的时空与隐含的诗意——也谈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
·
阶级景观的影像表达——以《燃烧》和《寄生虫》为例
·
艺术思想史中的人文批评
·
论贡布里希的音乐心理学
·
意义问题的自我呈现——评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
·
道德物化:作为传播权力的印章的形成与流变
·
联合策展:历史博物馆文化嫁接模式探究
·
幼儿与世界建立关系的前提与方向——读E·B·怀特的《精灵鼠小弟》
·
哲性与乡愁——澳门新移民作家龚刚散文创作的艺术境界
·
“大音希声”——阿来“博物”书写的价值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