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 [
注册
]
订购热线:400-810-9888
充值中心
|
购买知网卡
|
CNKI首页
首页
搜杂志
搜文章
文学博览
|
诗歌及韵文
|
小说
|
散文及杂著
|
戏剧文学
|
曲艺
|
报告文学
|
民间文学
|
儿童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
|
美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工艺美术
|
表演艺术
|
综合文艺
数据加载中......
“1912”的原生影像及其文化品位
沈旸 ; 艺术评论 2009 年 02 期
资本的大规模介入,对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也很有可能流于商业化、符号化。而这种商业化与符号化的完美结合,对于今天中国最具商业活力的长三角地区,有着不凡的意义。建筑被称为遗产或历史之后,倘若依然具有回归城市的可能,关键在于城市是否也在复兴,而复兴城市的执行者又是否真正地知道如何导向正确的航程。(本文共计 5 页)
查看全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
艺术评论
·
2009年02期
在线阅读
本期目录
·
鉴别与拒绝:对近期来华演出欧美音乐剧的评析
·
数字化技术、景观与中国大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中国交响乐创作世纪回顾——为第六届(上海)亚太地区交响乐团联盟峰会而作
·
灵魂的呈示与心灵的诉说——交响音乐创作谈
·
交响乐世界的“中国之声”——关于中国本土交响音乐
·
由中国交响乐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
·
新时期中国交响音乐创作:问题与探讨
·
“1912”的原生影像及其文化品位
·
城市“次焦点”历史地段的空间改造策略——以南京钟岚里街区保护与重建为例
·
“凤凰城”的“单展之翅”:大同东关小城的风貌再现与活化
·
大地的艺术——巢湖北岸的明代移民村落
·
费城故事——美国费城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的经验
·
新时期文艺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
舞台与现实的互动——对《天下第一楼》的另一种解读
·
瞿希贤的艺术人生与经典歌曲
·
浅议高校动画创新教育
·
谈歌唱家与歌唱艺术家
·
中国园林石景与西方园林雕塑的文化身世及交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