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知网! [
登录
] [
注册
]
订购热线:400-810-9888
充值中心
|
购买知网卡
|
CNKI首页
首页
搜杂志
搜文章
文学博览
|
诗歌及韵文
|
小说
|
散文及杂著
|
戏剧文学
|
曲艺
|
报告文学
|
民间文学
|
儿童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
|
美术摄影
|
音乐舞蹈
|
工艺美术
|
表演艺术
|
综合文艺
数据加载中......
波兹曼:“娱乐至死”背后的深刻思考
江晓原;刘兵 ; 中国图书评论 2010 年 08 期
<正>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本文共计 7 页)
查看全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
中国图书评论
·
2010年08期
在线阅读
本期目录
·
艺术与文化的物化年代
·
新书长廊
·
博览会的文化政治:历史到现实
·
现代化的“东洋”模式与中日对接——读彭修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
·
有普世伦理吗?
·
Web3.0时代的城市:我们生活在哪里?
·
鲁迅二题
·
种族革命与国民性的形成——理解鲁迅国民性思想的一个角度
·
鲁迅文学的四个基点
·
从美国的公共外交认识国际传播
·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
为什么社会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
波兹曼:“娱乐至死”背后的深刻思考
·
为中国 脱中国 再中国(上)——重读陈独秀、梁启超、严复有感
·
大师与败军之将的沙场复盘——读军事名著《山那边》杂感
·
马克思的自由观:自主活动——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公共领域与规范民主——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梁启超、鲁迅:两个不同的历史“中间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