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PJ198512005CJFV1218是什么使你很受感动——关于《流亡大学》复某同学的信黎星<正> ××同学: 来信收阅。信上说你最近看了电影《流亡大学》,很受感动。它引起了你对目前学习,生活的一些反思。影片中那群面对着战争、死亡、饥饿、疾病威胁的教师与同学,在那样恶劣的危难环境中,仍然致力教学,完成学业。比较起来,你觉得自己在对待完成学业的意志上,对待生活的承受能力上就相距千万。在思考之余,你又对该剧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你认为这部电影是否也是因为要配合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政治需要由作者所编造的。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特地去走访了该剧作者汀苗、房子同志,对《流亡大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真实性等情况作了一番了解,这里不妨费点笔墨向你作个介绍。《流亡大学》是根据抗日时期浙江大学西迁的史实编写的。这所大学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前后流亡七年之久。七年中几经搬迁,历程五千五百里,跨越了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广东、贵州六省,最后抵达了贵州湄潭。当时跟着学校西迁的都是一些很有名望的学者,教授。如当时任该校校长的竺可桢教授,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教授,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被称作氢弹之父的原子学家王淦昌等。他们在西迁过程中,面临着敌机轰炸、交通阻塞、生活资料断绝、流行病蔓延的困境,以祠堂、农舍为课堂、教师坚持讲学,同学坚持学习,并且还获得了非常优异的学习成绩。浙江大学在八年抗战中,冒着西迁途中的种种危难,一路招生,一路办学,学生照常按期毕业,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这支教学队伍完整的返回杭州,整个过程中,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事迹。当时,一位英国学者李约索曾来华考察,当了解到中国电影评介198512西迁:4662,反法西斯斗争:3826,复旦大学校长:3180,贝时璋:2826,著名生物学家:2445,八年抗战:2212,交通阻塞:2184,疾病威胁:2168,侵华战争:2111,日本帝国主义:1942,F97CCDF0606DYPJDYPJ1985-12-27中文;F098DYPJ198512